alyx中国官网-短评:LABUBU,究竟还能“火”多久?_传播_玛特_社交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alyx中国官网 > 新闻动态 > 短评:LABUBU,究竟还能“火”多久?_传播_玛特_社交
短评:LABUBU,究竟还能“火”多久?_传播_玛特_社交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近年,中国文化领域屡见现象级事件,如《黑神话:悟空》以优质内容和视觉奇观赢得全球玩家。相较之下,LABUBU不依赖宏大叙事,仅凭轻巧的社交货币属性与情感共鸣,也点燃全球消费热情。但当浪潮渐退,其“火”势究竟还能燃烧多久?

▲2025年6月13日,泡泡玛特LABUBU怪味便利店主题快闪北京首展开幕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社交传播与情绪价值的助“火”。LABUBU作为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,借助众多国际艺人的带货,迅速被推至聚光灯下,以不超三位数的单价风靡市场。“外表捣蛋邪恶、内心纯真”的设定,恰是Z世代对抗焦虑、释放压力的情感投射,拆盲盒的随机性亦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“赌徒心理”,在社交媒体催化下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。

非理性追逐与资本涌入的退“火”。LABUBU的崛起路径,易让人联想到曾经的炒鞋热或流体熊风潮。这类产品往往依赖强营销驱动和情绪价值支撑,受“跟风效应”影响,热度攀升快,消退同样迅速。日本经典卡通IP的成功,根植于精心构建的完整世界观、丰富角色关系与持续更新的故事线,培育出稳定且垂直的忠实拥趸。LABUBU空白的故事线使其文化根基较为脆弱,在IP长线运营的马拉松中,存在被更强叙事能力形象替代的可能。资本市场亦正重新评估其商业模式,意识到盲盒复购率难以持续。对IP生命周期的焦虑取代了增长预期,造成大幅离场。

展开剩余41%

▲2025年6月11日,北京一家泡泡玛特门店展示的Labubu玩偶吸引消费者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
反投机与搭建生态的续“火”。LABUBU近期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回调,与其将之视作潮玩退潮的消极信号,不如解读为行业主动“挤泡沫”,向理性估值回归的积极契机。布局线下乐园、孵化多元IP矩阵等举措,也是着眼长远、搭建可持续生态的关键实践。LABUBU扬帆出海,其意义已远超单一潮玩范畴。企业唯有锚定重心在内容深耕与生态构建上,中国原创才能行稳致远,为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提供坚实、生动、持久的诠释。

发布于:北京市